2016年6月16日,第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论坛暨展览会(2016 CinemaS)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开幕。

  光大证券首席传媒分析师王铮在电影强国之路论坛上做了主题为“国内院线与影院行业格局及并购前景”的演讲,她分析了近几年电影票房的增长趋势和原因,提出了银幕已经不能很大程度拉动票房增长,院线和影院面临新的发展阶段,要寻求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同时,调查发现,国内约28%的影院贡献了73%的票房份额,因此,她认为国内影院间的并购整合还有较大的空间,场景升级、重新定义电影院、生活生态圈都是发展思路。

  以下为演讲实录(速记整理版):

  大家好,非常荣幸,今天在行业大咖这样的社会当中,有机会做行业的观察和分享,实际上这几年,我一直在证券行业做行业的分析,刚刚好在今年以来,从1月份到现在,我们一直从数据的角度对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做了很多分析,当然其中有很多的分析是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面,其实在1月份的时候,我们通过大数据的研究对我们国内整个电影行业制片和发行环节,最新的格局,以及海外的对比做了深度的解析,2-5月份,我们每个月都在之前的逻辑框架下面做了跟踪,我们也发现了行业很细微的变化之处,所以我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可以给领导做一个报告。

  这个报告可以分四个部分做分析,第一个是详解一下票房,看看行业有一些什么趋势,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会仔细讲一下并购整合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参考的美国,2000年院线并购潮的发展,来解读未来我们的整个院线行业的并购,有可能是一个什么特点,第三和第四,我们包括在线票务话务全国性加大,还有很多院线登陆资本市场的背景下,大家可能也关注投资者怎样看共赢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的模式如何升级,怎样做产品的升级,这是我们报告大体四个内容,我们详细借读一下,过去几个月我们的票房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第一个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事情是到底如何看四到五月份,现在的票房增长乏力。

  如果我们看去年年底,整个媒体对电影行业是乐观的看法,因为电影行业经过了年均很多的增长,进入了50%左右的增长,大家觉得非常的欢欣鼓舞是非常好的产业,但是仅仅几个月过去,我们发现四到五月份同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国内票房是31亿,同比下滑了24.5%,这个增速当中,我们看一个细节,这个月的时候,4月份,我们的排片的上次其实还是同比增长了,47%,接近50%,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我们的观影人次发生了下滑,其实是2016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第一次看到了我们国内观影人的同比增速有明显的趋势,那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是说,从2011年以来,我们的电影产业其实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增长阶段,我记得在2014年以来,我们电影产业在新的增长阶段,其实2011年以来,我们电影票房在高速的增长,是因为我们的银幕数增长了,是不是银幕数的增长,是不是唯一的驱动变量呢,这个数据是2014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1年-2013年票房增速应该是28-30%之间,2014年大概上升到了36%,2015年是50%左右。那这30%的增长是和银幕数的增速是匹配比较好的,因为我们看到前几年银幕数,其实每年增速都是30%以上,甚至是50%以上的增长,所以2013年增长比较大程度是来自渠道的扩张带来的,但是2014年票房的增速就起来了,也就说,其实上座率的提升是2014年票房增长的主要原因,那是什么带来上座率的提升?一个是在线售票的普及,大家知道2014、2015年,电影O2O进行团购大战,2015年整个票房补贴在40亿左右,所以是这样在线渠道刺激了观影人数的提升。所以我们看到,2014年以来,其实整个电影的票房增长有很大程度上的提升是来自于在线售票的拉动,还有更多好的内容,在电影院里面上映,驱动大家的消费。那我们一个超市,东西物美价廉我们才会多次购买,频次才会提升。

  其实1-3月份,我们观察过,至少两部以上比较能够拉动上座率的影片上映,但是4月份的时候只有一个《奇幻森林》,5月份只有一个《美国队长》其实我们国产片是严重供应足的,导致的票房的疲弱,我们并不认为是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到一个发展的瓶颈,其实也说明中国内容远远实在不够,所以这就解决为什么前一段时间中国资本为什么和好莱坞合作,我们国内能够做出好的内容的团队还是很有限,会在一定程度短期内限制我们票房的增速,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在像我刚才在第一张PPT已经指出来的,我们很多银幕已经不能很大程度拉动票房的增长了,观众会跟随你在影院里面的内容好不好,我才会去影院看电影,这样也就意味着其实广大院线从业者,我们经营的过程当中已经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大家也必须正视发展阶段提出的新的挑战,第二还有票房的结构当中,其实过去两年,大家一直在讲,小镇青年在拉动票房的增长,我们看细一点是不是小镇青年拉动票房的增长,或者说他的贡献度有高,因为国内对一二三四五线城市没有细的划分方式,我们这个报告里面,在这个部分内容是借鉴了大地影院合作的研究白皮书里面划分方式,做一个数据的解读。过去的几年当中,四五线城市当中,年均都是50%以上是领先全国市场在增长的非常快。

  相对来说,一二三线的票房城市相对慢一些,我们要注意到,如果是票房结构的角度说,目前仍然有60%的左右贡献在三四线城市的,我们看一下增量,我们这里有一个数据,2015年前三季度各级城市的占比,我们的占比也看到,我刚才讲的情况,三四线是占据了60%的比重,所以这个是票房增量的结构。更重要是另外一个数据,各级城市的产均人次的趋势,我们发现我刚才所说的,这几年,其实行业的增长有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上座率的提升,那我们也看到,其实这几年,随着银幕扩张过程当中,各级城市,如果产均人次的提升一线是最快的,其次是二线城市,相对四五线城市提升度是低于前三线这个城市,另外这两个数据也是参考了议员的统计,议员有一个统计是从2013年-2015年,新建的影院对票房的贡献率结构是怎样的,我们发现2013年之前很大的票房是来自新建影院的贡献,但是2015年以后,老影院和次新影院的票房同时在增长。其实二线整个投入机会还没有完全饱和,因为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再开一些影院的话,他们其实还是有可能带来一些银幕拉动,观影人才的红利,这是他们统计的数据。

  如果从消费结构来说,还是一二线城市影院经营效率高一些,而且未来复合消费增值的空间大一些,等会儿我们提到,可能影院开展很多新的增值业态,进入一个场景升级的时期,我们对消费比较大的空间,增值潜力是巨大的,所以这个部分是我们对票房的结构性的增长做了一个分析。

  第三点是我们这几个月的票房增长当中观察到的数据,我们认为接下来院线和影院的发展必须进入到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当中去,很明显,我们观众区域消费性,分化是很明显的,就拿四月份的,我们整个票房增速来讲,整体是下滑的,我们发现,四月份重庆还是不错的,因为四月份有一个《火锅英雄》上映,这种地区性的票房还是有所增高。到了五月份只有一个《美国队长3》,我们发现一线城市又有所回升,因为上海是有比较大的关注区域都在上海,我们发展一线城市观众的确对大片的敏感度偏好更高,所以我们认为之前行业里面一直提的分线发行和差异化竞争可能近年提上日程,因为院线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能像以前一样,去比较单一的排片,其实可以做很多差异化内容的选择。

  刚刚我们通过这样的票房的分解,其实是想去提出这个行业里面,发展趋势的一些变化,那有这样的趋势变化的时候,我们看一看,以后行业的整个并购整合,集中趋势是有可能怎么走的呢?有一个数据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我们院线行业的集中度,其实一直都是偏低的,前十大院线率只有66%-67%,很稳定,万达院线已经在行业里面做并购,但是它也还是相对平稳,像北美市场前四大院线大概是60%,韩国是比较夸张的,前三能达到96%,澳洲第一大院线也是接近50%,因为澳洲第二大院线就有20%左右。为什么美国在2000年出现并购的趋势,因为北美在1990年大概经历了十年左右银幕快速扩张十年的时间,如果从长期的,他们银幕的复合增长率是快速扩张的十年。另外在影院数的增长,也是在2000年左右发生明显的下滑,这个是因为他们的银幕数出现了多年的扩张以后,也容忍了几年的泡沫化,之后同质化竞争加剧了,才导致行业里面并购和整合的趋势会加重。

  所以其实从去年万达院线上市以来,我们很关注他们的并购整合,但是好像力度并没有那么,比我想象那么激进,后来我想了一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也能够理解原因,其实我们现在影院的银幕数,虽然像刚才说的,可能现在银幕数增长放缓了,但是没有进入真正泡沫化的阶段,所以我觉得,有可能国内的并购在明年,后年也会力度加大,但是如果行业里面,真正的会有这种危机感,很大力度,基于产业的整合,有可能中国的银幕数,容忍一定的泡沫程度,所以美国院线并购潮是因为他们的增长出现了泡沫化。在整个并购的时间过程当中,其实他们是从7000多家影院后来下降到5000多家。四大院线就是2001年以后就意识到银幕增长泡沫化的趋势,放缓了新建扩张的结构,在后面的十年,他们主要是通过关闭出售还有并购大量的影院,中间其实是做很多结构调整的,其中包括去开拓新的市场,并购很多新的,他们比较认为优质的影院,大家也关闭了很多影院,这个十年的时间,像刚才说的,美国的数量是从7000多的影院数,下降到了5000多的数量,有一个整合的过程,那通过这样的整合,其实我相信更多的院线也提升它在产业链的溢价能力,而且商业的品牌也不一样,这个是我们近期看院线的整合。

  那我们也看一下国内的院线,其实国内的院线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从我们数据统计看,这个是票房增大的一个,它的影院和票房的结构的对比,我们发现,我们国内大概28%左右的影城,会贡献73%左右的票房的份额。那国内大概合起来应该是40%多的影城,其实就占了90%的票房份额,所以未来当我们影院扩张进一步的泡沫化之后,我们觉得这个整合也是比较有空间的。

  目前刚才都是横向的整合,另外强调一点是我们国内的院线完全也可以学一下国外,可以做一下纵向的综合,说到美国,大家都说美国六大公司,六大公司是什么公司,是发行公司,不是制作公司,以前很多资本市场上,大家很关心补票的人讲六大,六大是发行公司不是制作公司。国外的发行和国内的发行不一样的。美国电影发行渠道多元,发展史揭示龙头公司掌握发行渠道。就是美国最大发行公司是和渠道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国内为什么没有产生这样的现象,就是我们行业院线的集中度比较低,行业集中度比较分散,就不可能对上游有比较强的议价力。

  那在这个部分,其实还是稍微提一下,在线票务,因为我们年初对电影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在线票务真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线票务在一个很特别的环节里面,以前有制片,有发行,接下来就是放映环节,我们国内的放映环节是集中度分散的,使在线票务在发行和影院之间形成了一个有集中度很高的环节,所以是很微妙的存在,其实我们也看到了,对观影选择导流的影响是很明显,我自己的数据看,在线票务平台对观影用户的广泛覆盖与消费特征刻画能力营销附加的高,对中小影院的导流效应明显。这几年,由于在线票务在他们客户结构当中占比迅速上升,他们的票房增速是非常快的,所以我们认为,在线票务的导流,而且对中小影院导流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的确在发行这块儿也有很大的优势,现在我们也已经看到,所有的在线票务平台都已经参与到联合发行当中,基本上现在也做的标准配置,发行以上的上游环节的话语权,的确是在加大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看到行业里面,其实是有院线的龙头,像万达江苏耀莱(音),也投资了,阿里和大地院线也进行了合作,还有最近的猫眼,也有合作。所以他们这样的话语权加大的过程中,国内的院线龙头的确是想做一个深入的绑定。

  所以我们回到刚才我讲的,整合的话题,我说过,整合不仅仅是横向的整合,其实也包含一个纵向的整合,所以我们认为,作为这个渠道方,未来纵向整合的这块儿,在哪些产业环节做投资和延伸,还可以有我们更多的新的考量,那现在我们比较明显的看到一件事情是在线票务已经做了投资,比如微影就投资了大量经济公司,所以在线平台,对影院服务平台的价值,现在还是没有被充分挖掘的,我们也看到百度糯米,还有猫眼电影,也推出了面向影院服务的数据产品,我们认为,或者影院自己去做自己的APP,和用户互动的APP很重要的,因为绑定的消费者,这个对于影院的经营也有很大的价值的。到最后整个产业环节到底是怎么发展,我们是所有人一起来大家群体博弈,边走边看,但是从我们这个角度,在线票务具备升级为影院服务平台的潜力,我觉得是有这种可能,当然这个是我个人脑洞开的比较大的想法。

  然后场景升级,重新定义电影院,生活生态圈,影院经营中,电影票销售毛利率低,卖品销售、电影周边等收入拓展提升利润率,以万达院线为例,将中心定义电影院,打造全球第一的电影生活生态圈。的确是销售电影票的毛利是低的,单纯靠观影,它的利润是不高,未来特别是在我们国内,整个很多的影院,都是跟很多商业地产复合发展经营,有这样比较好的文化或者是消费入口的优势,最近我们看到时光网,他们做很多魔兽的衍生品,也有很多在线衍生品的发展,我们认为它周边的消费模式,的确是电影发展一个也比较重要的方面,而且在这个方面的复合式场景升级,比较大程度提升影院利润的空间,所以我们认为接下来电影院和院线走向产品升级的过程。

  这个主题当中,我也借用美国的一大咖了,派大蒙大众院线前身巴拉班凯茨院线的经营理念: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我们放映影片的力量来建立长期的观众群,必须在观众心中建立这样的观念,即我们呈现了一种社区特色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制度。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在这个报告当中,我们觉得接下来的院线发展是有四个重要的趋势,一个就是我们票房的增长,其实我们进到不一样的阶段,第二就是并购整合,有可能是影院建设进一步泡沫化,另外我相信,当更多的院线和影院上市之后,他们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复合的服务能力更强,所以我们期待未来更加美好的前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