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b.png

      到这一章为止,电影已经克服了诸多视觉上的技术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满足观众的耳朵。无线电的发展,使得有声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的放大作用,电影开拓了新的感官战场。精明的商人没有浪费技术进步的机遇。在配有音乐的准有声片《唐璜》放映后没多久,半数美国影院便安装了音响设备。两年间,电影观众的人数就翻番了。

      捡漏之举拯救濒死华纳

      1927年10月6日,一位名叫艾尔•乔尔森的演员在大银幕上喊道:“等会儿,等会儿,我告诉你,你不会什么也听不到!”观众不用再等了,他们已亲耳听见电影这个“天生哑巴”,终于在32岁的时候,借《爵士歌王》之口说话了。

      其实早在1910年,多产的爱迪生同志,就公布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第多少项的最新发明:有声电影机。只不过鉴于技术尚未成熟,此后电影依旧保持肃静。虽然现场也会配有音乐,或解说员——黑泽明他哥就从事的这一职业,一位演员甚至曾称其为“底片”,自己是“正片”,可观众仍然希望“正片”能够亲自发声。

      后来还是无线电的发展,使有声电影中存在的声音清晰度不够,以及与动作同步有差异等问题,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获得解决。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也就此成了有声电影机专利权的拥有人。然而他们在兜售的时候,却遭到了大电影公司的普遍抵制。因为假如使用有声电影机,除了票房风险外,光是拍摄器材和影院相应设备的更换就需要大笔花费。一切向钱看的大亨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原地踏步,扭转了向前看的头颅。

      最后谈成的华纳兄弟,彼时还属小弟一级,因正处于破产边缘,遂决定拼死一搏拍摄《唐璜》。如果你不那么计较的话,也可以把《唐璜》当作第一部有声电影——它倒的确有声,但只是音乐之声。《唐璜》的成功,让苟延残喘的华纳,呼吸到了金钱的纯氧。随后从少许音乐少许对白的《爵士歌王》,到全部对白“百分之百有声片”的《纽约之光》,华纳彻底活了过来,并一直长寿至今。

      电影刚会出声就变成话痨

      有声电影诞生后,人们对牙牙学语的它充满期待。一年内,半数美国影院安装了音响设备,两年间,观影人数几乎翻了整整一倍。令人没有料到的是,电影刚会出声就变成了话痨。对话语权新鲜不已的编剧们,在影片中毫无原则的加入大量声音,甚至出现了“无人不说话,无时不说话”的情况。

      张口说话的默片明星们,前赴后继地被淘汰。影迷们疯狂收集偶像的一切,却无法容忍他们没有与外貌相匹配的嗓音。嘉宝直到1930年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安娜•克里斯蒂》,就是因为公司之前担心她的瑞典口音,直到她说:“给我来杯威士忌,外加一杯啤酒。别小气啊,宝贝”。影片中第一句开场词,终于让残忍的影迷们再次俯首称臣。但请记住,更多的人,并没有她那样的幸运。

      另外,由于同期录音的关系,为避免摄影机巨大的噪音,摄影师只能躲在小隔音间里进行拍摄,井底之蛙的角度,难得再拍出运动镜头;为保证声音的连贯和合理,导演也被迫冷落了蒙太奇。1928年,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罗夫联合发表了《有声电影声明》对此予以批评。有声电影兴冲冲的登场,反倒将默片时代取得的成逼退了许多年。

      然而不多久后,随着录音技术不断改善,摄影机再次灵活起来,蒙太奇也重新有了用武之地。当初爱森斯坦等骂得最欢的大师们,发展出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之后,纯视觉艺术开始蜕变为视听艺术。1936年,最后一个坚持沉默寡言的卓别林,坚持了四年还是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