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清楚,听得真切。人性的贪婪本能和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着电影的进化方向。库布里克早早地意识到了欺骗观众耳朵的重要性。在惊世骇俗的《发条橙》中,他让技术人员将杜比降噪技术运用到电影的前期制作中,通过施暴画面与优美乐音的结合,使得卫道士们对影片主题投射出巨大的惊异与愤怒。此后,音乐片开始大胆地与瑞•米尔顿•杜比研制出的设备以及其衍生技术相配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的电影听觉革命。
如今,蓝幕已经是影视节目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技术,除了《300死士》这样的大片外,我们事实上每天都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比如大家都爱看的天气预报,主持人不用站在真正的云图前,而只需要在一个特殊的摄影棚内比划,我们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但半个世纪前,这种技术足以让所有的电影观众疯狂。也就是摩西在屏幕上借助当时尖端的蓝幕技术劈开红海的霎那,一个全新的电影特效时代开始了。
1936年埃德温•兰德在发明偏光膜技术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后人会戴着眼镜自己吓唬自己。而如果不是阿兰•西里芬特和他的同伴克里斯•戈登1970年发明了全新的3D成像技术,现在的观众可能还要忍受两台放映机分秒不差的同时呈现一个画面的繁琐。近年来,3D电影似乎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代,制片公司从中尝到了甜头,甚至电子产品制造商也在试图将立体影像推进家庭市场。
屏幕上的世界,总是与真实有所不同,但技术可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上世纪50年代之后,电视的兴起对电影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使观众觉得买票看电影是值得的,福克斯决定购买一项早在1927年便有了眉目的宽银幕技术专利。果然,在更宽阔的画面诱惑下,在更接近肉眼观察效果的吸引下,观众回到了电影院。
从电影诞生开始,人们就希望能在银幕上重现真实世界的色彩缤纷。在麦克斯韦的三原色理论的指引下,英国人乔治•艾尔伯特•史密斯研究出了双色电影系统,但效果不佳,拍出来的人物面有菜色。到上世纪30年代初,英国特艺色公司终于成功研制出装有三条胶片的电影摄影机,再经过德国人的改进,彩色片得以全面占领电影世界。
到这一章为止,电影已经克服了诸多视觉上的技术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满足观众的耳朵。无线电的发展,使得有声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的放大作用,电影开拓了新的感官战场。精明的商人没有浪费技术进步的机遇。在配有音乐的准有声片《唐璜》放映后没多久,半数美国影院便安装了音响设备。两年间,电影观众的人数就翻番了。